艾米森CEO张良禄博士两会健康策发声:精益求精做早筛,扼杀肿瘤于萌芽

2022-03-15



“消化道肿瘤早筛单纯依靠某一项技术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打好‘组合拳’。可以通过一项技术实现居家‘初筛’,看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再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筛,确认是否是早期癌症,再由医生做进一步诊治。用不同的技术来做组合,才会取得更好的筛查效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指出。

王贵齐(右二)、杨爱明(左二)、张良禄(左一)

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2“两会健康策”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良禄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2“两会健康策”消化道肿瘤专场,共同探讨消化道癌症防控话题。



“健康中国2030目标指出,要提高重点地区癌症的早诊率和5年生存率。从消化道肿瘤来讲,无论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中国都占全世界的1/3左右,消化道肿瘤农村地区尤其高发。”针对这种现状,王贵齐指出,希望能够进一步做好农村癌症的防治工作。


王贵齐介绍,目前导致农村百姓返贫的重要因素中,40%是健康,20%是意外伤残,可以说60%都跟医疗卫生和健康有关系,应通过系列卫生和健康政策,保障基层百姓的健康。因此,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在目前农村癌症筛查早诊项目覆盖人群的基础上,到2030年前,使肿瘤筛查进一步覆盖全国2860个县的7.5亿农村百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一直致力于癌症早筛的推广工作,他认为,提高癌症的早诊早治,首先需要医生的重视。如果医生对肿瘤筛查重视,患者的早诊率会有明显的提高。第二个是需要老百姓的认可。以前老百姓觉得做胃肠镜很受罪、没必要,通过大众科普工作的推进,很多老百姓对这一块重视了,很多人会主动来医院问,“我这个岁数是不是应该做个胃肠镜?”


胃肠镜虽然是实现消化道肿瘤早筛的一大利器,但是让所有人都去做这项检查并不现实,做好早筛还需要一些新技术的加持。


“在做内镜以前,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患者依从性好的初筛技术,让老百姓可以在基层或社区就能判别自己是不是食管癌或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果是高危人群,再去做消化道内镜的精细检查和进一步的诊治,这样能够提高筛查的效率。”王贵齐指出。


杨爱明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可以实现通过血液检测或者是便检,就可以找出哪些患者是高危人群,使筛查范围进一步缩窄,让这部分病人再来做胃肠镜,我们就能真正地做到广覆盖、早筛查。



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良禄指出,面对日益增长的癌症早筛早诊的需求,与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业界需要去提供更便捷、更无创、准确性更高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围绕分子检测的肿瘤早筛早诊有很多进展,比如肿瘤标记物方面,DNA甲基化、基因突变、代谢组学以及多组学技术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NA甲基化是当前最适合进行癌症早筛早诊的肿瘤标记物类型,尤其是针对消化系统肿瘤。国家药监局也批准了多款基于基因甲基化的肿瘤早筛早诊的产品,其中肠癌方面相对较多,这些产品也逐步进入到了临床当中。


过去几年,艾米森围绕癌症早筛早诊来进行产品开发。张良禄介绍,针对肠癌的粪便DNA检测方面,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针对于两个基因的检测靶点来进行联合检测,对于结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95%以上,对于癌前病变的检测率可达到63%以上,希望相关产品能够尽快服务临床。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