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KOL100》系列专访
第22期
受访嘉宾简介:周彩存,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所所长。致力于肺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靶向治疗的新技术及新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和纳米重大专项重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 SCI 100余篇;作为第一负责人,2013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得华夏医学奖一等奖,牵头负责的《肺癌精准化诊疗策略建立与推广应用》荣获2017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 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主译学术专著6部,近5年来申请发明专利6项(专利发明人)、授权著作权登记4项,造福更多患者。
早期肺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早筛起到了实效
国家最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周彩存教授认为,将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的政策是一个好的政策,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比如,早期肺癌可防可治,通过早期的干预,外科手术切除肺结节,不需要化疗、放疗、免疫和靶向药治疗,基本上可以达到治愈,这对国家和家庭都有好处,可以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家庭负担和患者痛苦,应该大力推进肺癌的预防与早筛结合。
早期肺癌一般表现为肺部有小结节,临床上一般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进行筛查,查出肺小结节的比例约为25%-30%,其中诊断为癌的比例不足5%,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
对于肺结节的良恶性判别,要结合影像组学的资料、肿瘤的大小、结构、形态、对病人的影响、有无其他的改变等综合判断肺结节是否为癌以及有没有癌变的可能性。
周彩存说:“临床上要做到术前就能判断肺小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还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几年前就开始使用生物标志物,比如使用肺癌自身抗体试剂盒,结合LDCT筛查肺小结节的结果,多种方式综合判断,可以使1-3公分大小的肺小结节良恶性判断准确率提高到95%。这也告诉我们,未来在肺癌筛查方面,仅靠LDCT是不够的,需要结合生物标志物来判别。除了肺癌自身抗体以外,还有很多新的生物标志物,如ctDNA甲基化,CTC,microRNA等,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新的生物标志物筛查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总体来说,肺癌筛查不应局限于LDCT,而需要更加精准。”
周彩存表示,对于恶性肺结节,一般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瘤就可以了。这种方式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和痛苦都比较少,通常住院三天就可以出院。
自从国家提出建设“健康中国”方针后,早期癌症患者检出率开始增加,中晚期癌症患者有所下降。周彩存说:“我在上海肺科医院肿瘤内科,接触的病人一般以癌症晚期为主,但是目前存在一个趋势,那就是临床上癌症早期的病人越来越多了,原因是上海处于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很多地方积极开展了低剂量螺旋CT筛查。根据我们去年的数据,胸部手术接近18000台,其中肺癌有14000多台,是全球最大的手术量。相比上海肺科医院20年前肺癌手术量不足1000台,这是非常大的变化,而且早期肺癌病人通过开刀手术,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早筛起到了实效,这就是我们强烈支持肺癌早筛的原因。”
若能建立肺癌早筛门诊
可让病人少走弯路
很多病人都有肺部小结节,但发现了肺小结节后却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引起病人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这对病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周彩存说,曾看到一些病人因发现肺部小结节而跑遍了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大医院,却得不到明确的诊断,这一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周彩存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专家联合的团队、整合的门诊来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集结影像科、内科、外科、呼吸科等专家,一起探讨患有肺部小结节病人的治疗方案。
如何把肺癌早筛有效整合到临床诊疗体系中,建立肺癌早筛门诊是一种有效途径。周彩存说:“建立肺部早筛门诊,建立肺部癌症早筛专科,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建立肿瘤早筛门诊这个提议很好,假如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体系的话,对病人绝对是有好处的。”周彩存认为,建立肺癌早筛门诊,需要综合考虑人员组织架构,由有经验的医生带动各科室的医护人员,除了满足患者对筛查的需求,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健康教育,比如说叮嘱患者要戒烟,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应用于肺癌早筛
将实现更大的临床价值
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诊断的金标准,但检查过程中剂量的把控和医生的经验都会影响诊断结果,如果没有调整好参数,剂量把控不准确,就会导致筛查诊断结果有所偏差,也会给筛查人群带来一定的伤害。另外,并不是所有医院的医生都能对CT影像学里的肺部小结节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而且,由人类来做癌症筛查,总会不可避免犯错误,导致早期肺癌的误诊和漏诊,所以,大家都在展望人工智能(AI)在癌症早筛方面的应用,希望未来能够显著提高肺癌筛查的正确率。周彩存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降低人类的工作量,减少工作的错误率,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是至少能够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希望可以加大投入,扩大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肿瘤筛查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增加标准病例的数量,加强肺癌筛查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如果仅凭几百上千个病例是显然不够的,应该增加人工智能识别早期肺癌的训练数量,如果能够做到几十万甚至更多的病例数,再加上病理对照,建立有参考性的人工智能模型,才能更好辅助临床应用。
筛查与早诊有所不同,筛查需要降低整个群体疾病的死亡率,而不仅是提高疾病早期诊断率。周彩存表示,定位于早期筛查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一定要有III期临床的证据表明,任何一种筛查手段,一定要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证明,如果没有证据就开始推广,那就很难被临床接受。
肺癌治疗有章可循
预防要注意身心健康
肺癌是“癌中之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第一,但肺癌其实是可防可治的。
根据相关的指南和规定,对于早期肺癌病人,如果发现有肺部小结节,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来切除肿瘤是最好的方法。同时,在手术治疗后,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肿瘤的第二次原发或者复发。
对于肺癌中期病人,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模式,手术之后化疗或者诱导化疗之后再手术。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需要进行精准医疗;如果是有基因突变的病人,则需要进行靶向治疗;而对于没有基因突变的病人就进行免疫治疗加化疗;对于小细胞肺癌病人,绝大多数需要进行化疗或者放疗。
防范于未然,肿瘤的预防也很重要。筛查是预防的一方面,高风险人群需要做定期筛查,一般风险人群也建议筛查;另外,预防疾病还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健康生活;还有,要注意调节焦虑情绪、调整心理压力。
周彩存说,早期发现肺部小结节的病人通常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这个时候需要帮助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告诉病人通常情况下恶性肿瘤的几率并不大,并告知病人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如果一些病人的心理压力真的特别大,需要建议病人看心理医生,有必要的话可用一些抗焦虑药物来缓解压力。
关于《癌症早筛KOL100》
《癌症早筛 KOL 100》访谈栏目由早筛网、基因谷、医世象联合出品、全网发布,本栏目旨在邀请国内外肿瘤领域的专家和企业领军人物从“产、学、研、医”的不同角度,分析癌症早筛的技术路径、临床转化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行业前行和百姓福祉指明方向。如果您(个人/机构)希望在《癌症早筛 KOL 100》访谈栏目分享精彩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早筛网 陈老师 13425578893
基因谷 张老师 15821074273
医世象 王老师 187018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