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兴起,让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有了飞跃。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技术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转机,棘手问题也随之而来:准确率低、耐药性出现快、副作用明显等。人民期待更敏感、可信的技术出现,以助力癌症治疗。肿瘤类器官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今天,为大家展示的病例,通过类器官与基因检测“双剑合璧”,为二重癌患者提供精准伴随诊断,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案例分析
1. 病史资料
案例患者是一名广东籍70岁的老年女性,2019年8月到南方医学大学南方医学耳鼻喉科就诊。患者已出现3年的面部皮疹,1年余的左颈部肿物。
2. 精准诊断过程
初步检查结果证实是鼻咽癌,鼻咽镜示左侧鼻咽部新生物,咽隐窝消失;鼻咽部MRI发现鼻咽部肿物、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左侧鼻咽部)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
患者出现面部皮疹、肌无力等症状,考虑是肿瘤相关性皮肌炎。肿瘤相关性皮肌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肿瘤负荷相关,为肿瘤副反应,最常出现在鼻咽癌、其次为肺癌、 胃肠道肿瘤等。但患者在面部皮疹的同时伴有多种肌酶升高,非鼻咽癌典型表现。
随着全身检查结果的出来,PET检查发现肺部结节,其中左肺上叶出现恶性结节。随着肺结节的检出,肿瘤治疗陷入停止。
诊断疑点:鼻咽癌是确定的,肺部结节是原发癌还是转移癌?
多学科会诊(MDT)
肺结节诊断不明,为后续治疗带来挑战。如诊断为鼻咽癌合并肺转移( cT3N2M1,IV期)则针对鼻咽癌进行全身治疗;如肺结节是原发灶,即患者患的是二重癌,治疗策略就更加复杂了,需要考虑治疗顺序等问题。
接下来应该如何治疗?多学科会诊给出了两种治疗建议:
1. 先进行鼻咽癌综合治疗,后进行肺结节手术,优点是能控制鼻咽癌进展,但肺结节性质无法明确,无法控制其进展。
2. 先进行后进行肺结节手术明确性质,再开始针对治疗及鼻咽癌总共和治疗+放化疗,优点是能明确诊断,但术后可能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延误鼻咽癌治疗。
经过与患者及家属说明,综合利弊,选择治疗方案2。
2019年8月16日,患者在全麻下行单孔胸腔镜下左侧胸腔探查、左上肺楔形切除、左上肺叶切除、纵膈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诊断提示肺部肿瘤为肺腺癌(pT2aN0M0 IB期),即患者患的是二重癌。后续肺部组织基因检测结果发现EGFR基因21外显子上的L858R突变。
最终精准诊断结果为:
1. 鼻咽癌(cT3N2M0 III期);
2. 肺腺癌(pT2aN0M0 IB期 EGFR突变);
3. 肿瘤相关性皮肌炎 ;
4. 肝功能受损。
治疗经过
由于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水、感染等并发症,无法立即启动鼻咽癌综合治疗。综合类器官药敏检测的结果,在术后第10天开始口服吉非替尼治疗。
为了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在进行诊断的同时,把患者的鼻咽癌癌组织送去做类器官药敏检测。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吉非替尼IC50最低。
总结讨论
(1)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 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吉非替尼能改变EGFR构象,使其处于非激活状态(胞内)。
(2)二代测序发现基因突变能为临床治疗指明用药方向;类器官药敏能找到一石二鸟的靶向药;精准医学伴随诊断能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同时节省大量医疗费用。
(3)这名患者的案例再次证明,精准治疗的难点也可能是转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治疗方式完全迥异,而同一患者的不同疾病却有可能通过同一药物得以同时治疗,也为传统一线靶向药物的新用法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
颠覆性的肿瘤体外试药模型
类器官
类器官本质上是患者肿瘤的化身,不仅在外形上与患者肿瘤类似,还具有很多相同的分子和遗传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产生遗传变化。
精准医学时代,对单个患者肿瘤的分子分析被用于鉴定该患者体内的癌症驱动基因突变,但是这种方法不足以完全预测患者对特定疗法作出的反应。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可在体外保持患者肿瘤的表型和基因型,可以高度重现肿瘤药物的临床反应,预测临床治疗结果,为肿瘤个体化药敏检测和抗肿瘤药物临床前药物筛查和目标发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为促进行业交流,南方医学网建立了“类器官行业交流群”,有意加入的读者可扫码添加管理员微信,请备注“姓名-单位-职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