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型分子标志物诊断的不断发展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了可行性,先进技术让肝癌早筛、早诊步入新格局。目前,以M2P-HCC(即Methylation, Mutation and Protein,一种可同时覆盖肝细胞癌(HCC)特异性靶基因甲基化、高发体细胞突变及AFP等综合性指标的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为代表的诸多肝癌早筛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基于cfDNA液体活检的M2P-HCC早筛研究成果,被国内多个权威指南/共识推荐。
在今年“世界肝炎日”期间,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提出:加强肝癌筛查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颁发了《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也在编写并即将发布,均提出对肝癌危险人群进行分层筛查及监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再次聚集全国来自肝病科、感染科、外科和肿瘤科等超过30家三甲医院近40名权威专家献计献策,综合考虑中国省市及基层各级医院情况,通过专家论证,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制定相对统一的肝癌危险人群筛查路径及监测时间,三份文件均为肝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生存率,降低肝炎危害的关键。为提升肝癌的早期诊断率,聚焦原发性肝癌的筛查与监测,肝胆相照平台特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丁惠国教授,为大家解读《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制定的意义,以及对正在参与撰写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寄予期望,盘点目前肝癌早筛技术,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快来看看吧!
丁惠国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系副主任
▪北京市高层次卫生人才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感染消化内科重点专业及“登峰”人才培养团队负责人
▪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卫生领军人才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
提高肝癌生存率,关键在早期筛查、早期诊断
丁惠国教授:在我国,肝癌是最严重的肝脏疾病负担,年发病人数约占到世界的一半。目前,对乙肝、丙肝等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肝癌的发生率在下降,但我国肝癌患者的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关键原因在于我国早期肝癌诊断率仅有30%左右,70-80%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治疗的时机。
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对降低肝癌病死率非常重要。基于此,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针对肝癌早期筛查制定了《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对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分层,对高危人群进行精准监测是该指南的一大亮点。
分层筛查和监测,科学辨认肝癌高危人群,有助于精准管理
丁惠国教授:筛查即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检查方法,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看似健康或无症状的人,与那些无病的人区别开来。肝癌筛查既可以发现肝癌早期患者,又可辨识可能会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
监测指连续、系统、随时间纵向推移、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查。对极高危肝癌患者,常常采用超声造影、增强CT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发现BCLC 0或A期的早期肝癌。
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分层筛查和监测,主要原因在于高危人群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其发生肝癌的危险程度也不一样,进行分层筛查,临床可行性高,具有更优的成本效益和精准管理。
突破性液体活检新技术,为肝癌临床早筛、早诊、早治提供利器
丁惠国教授:在我国,肝癌常规筛查手段,主要为腹部US(腹部超声检查)和AFP检测。
US由于操作简便、灵活、无创和价格低,被很多国家的指南推荐作为肝癌的筛查方法,可较灵敏地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准确区分囊性或实性病变。但是,US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手法和细致程度的影响,也受患者肥胖的影响,存在漏诊的可能性较大。
AFP检测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检查灵敏度可达72%-87%。但随着早期肝癌诊断比例不断增加,AFP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也有所下降。在2010年AASLD、2018年EASL不再将AFP作为肝细胞癌诊断的必备指标。但是,AFP与US联合检查,可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也可弥补US检查的不足,也依然被我们的指南所推荐。
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弥补现有检测手段的不足,我国也开展了多项新的研究和探索,包括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如液体活检。其中基于M2P-HCC模型的早筛液体活检技术,通过10ml血液,即可从甲基化、基因突变、蛋白三大层面,实现对早期肝癌的多维度评估,目前已经实现88%的灵敏度,93%的特异性,优于临床AFP联合US检测。基于该模型及产品的优异数据表现,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尤其对肝癌高危人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望提高肝癌的早诊率,对提高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有很大推动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围绕肝癌主要病因,提倡肝癌主动筛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丁惠国教授:慢性HBV感染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约85%-90%的肝细胞癌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因此,加强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全程管理,对于降低我国肝癌发病率,提高我国肝癌早诊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随着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发病率正在下降,但并未能完全阻断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进程,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的制定,对我国临床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筛查和监测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提高肝细胞癌的早诊率具有重要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将于近期发布,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成人肝细胞癌筛查和监测的规范应用提供依据, 基于M2P-HCC模型的早筛液体活检技术,有望带来肝癌早筛、早诊突破性的进展,期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共识》的颁布,全面助力提升我国肝癌的早诊率,降低肝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