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筛网讯:11月5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上,泛生子凭借在癌症管理全周期的技术与商业创新,入选“年度十大癌症诊疗医疗健康优秀案例代表企业”;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王思振,凭借在推动精准医疗领域“中国式创新”上做出的贡献,荣获2021“阳光”年度领袖人物奖。在当天的圆桌对话活动中,王思振就癌症早筛、早诊、早治及支付可及性等热点话题发表见解,与业界专家、产业领袖共同探路未来。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实现特异性
和灵敏度的技术平衡
早筛、早诊、早治对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在现场发布的《21CC中国癌症早筛趋势报告(2021版)》梳理,中国第一大癌症肺癌Ⅰ期5年生存率为55.5%,而Ⅳ期仅为5.3%;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肝癌患者总体五年净生存率仅为14.1%,70%-80%的患者在诊断时为中晚期。
在此背景下,包括泛生子在内的一批国内精准医疗企业,快速布局癌症早筛领域,研发出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癌症早筛早诊创新产品,癌症早筛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且企业在技术路线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而无论采取何种技术路线,特异性、灵敏度、假阴性、假阳性,都是癌症早筛技术话题中绕不开的热点。
王思振表示,特异性、灵敏度、假阴性、假阳性作为早筛关键技术指标,需要放在不同癌种、特定的应用场景下进行全面考量与技术权衡。
不同癌种临床上对敏感度和特异性的需求不完全一致。举例来讲,肝癌是高致死率癌种,一旦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晚期肝癌病人生存率非常低。在这种临床现状下,我们对肝癌早筛产品灵敏度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如果灵敏度不够,出现了假阴性,就等于漏检了一个肝癌病人;但对于特异性要求会相对宽容一些,一旦出现假阳性,我们可以配合进一步稍高辐射的CT/MRI进行确诊就好。
而对于卵巢癌而言,筛查后确诊的手段是手术,对人的创伤比较大,因此卵巢癌早筛需要在避免假阳性上做更多技术优化,也就是要追求更高的特异性。
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癌种的临床需求,分析特异性和灵敏度之间应达成怎样的技术平衡,才能创造最大化的临床价值,最终让人群受益,据此来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
LDT和IVD业务模式未来应齐头并进
随着公众对健康管理的日渐重视,其对癌症早筛的关注度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为了更及时、更精准地对接广泛人群的早筛临床需求,目前精准医疗企业普遍采用IVD(体外诊断产品)和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两种业务模式来搭建癌症精准医疗整体解决方案。
王思振表示,LDT和IVD对接的是不同类型的临床需求,LDT解决的问题是将最新技术迅速落地到临床应用中,通过规模化的运营降低成本,更进一步提升新技术应用的可及性;而IVD解决的问题是在多场景、多层次的医疗环境当中,实现技术与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
癌症早筛有望在5-10年间实现大规模应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近年来,将癌症早筛早诊产品纳入社保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的呼声日渐高涨,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将癌症早筛早诊项目纳入医保。与此同时,泛生子等企业也通过参与政府采购项目、与体检机构合作等方式,在提升癌症早筛服务可及性方面进行多方探索。
王思振表示,癌症早筛是可以救命、也可以省钱的技术。一方面通过癌症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看,早期筛查早期小额支付治愈,就会免去中晚期肿瘤治疗的巨额支付成本。
关于泛生子
泛生子(纳斯达克代码:GTH)是全球前沿的癌症精准医疗公司,专注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癌症早期筛查、用药指导、预后及监测、肿瘤新药研发服务等覆盖癌症全周期的产品与服务,致力于将创新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与癌症相关的诊断、治疗,最终战胜癌症。
来源:泛生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