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胰腺癌新发病例50万例;我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2.5万例,死亡病例数约为12.2万例。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90%的胰腺癌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由于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典型的特点,胰腺癌确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此时的五年生存率极低,仅在10%以下。《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指出,胰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对于合并遗传易感基因的病人,应定期进行胰腺癌筛查。作为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胰腺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临床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要攻克这些难题,提高五年生存率,关键是要解决早期诊断困难的问题。因此,研发新的技术以实现胰腺癌的早筛早诊刻不容缓。
耶鲁大学癌症中心(YCC)的医学教授James Farrell表示:“到2030年可能出现一种趋势,胰腺癌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诱因。”Farrell教授及其同事们正致力于改变这个趋势,他们认为,提高早期检测率是最有希望改变该趋势的做法。
Farrell教授表示,“他们会密切关注三类胰腺癌高风险人群,希望通过对这三类人群的监测以实现胰腺癌的早期检测并拯救他们的生命。第一类是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携带生殖系突变的人群;第二类是患有胰腺囊肿的人群;第三类是胰腺癌高风险且患有新发糖尿病的人群。”
目前,胰腺癌早筛与诊断主要靠肿瘤标志物检测加上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影像学检查。其中,血清糖类抗原CA19-9是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其诊断胰腺癌的灵感度为79%~81%,特异性为82%~90%。《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指出,动态监测CA19-9等血清肿瘤学标记物,有助于胰腺癌诊断、预后评估、术后复发转移监测及疗效评价等。
日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Hirotsu Bio Science(以下简称:Hirotsu)独辟蹊径,开发了一种使用微小线虫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的方法——“N-NOSE检测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线虫癌症检测法。近日,Hirotsu称,这种方法可检测尿液中胰腺癌的早期迹象。线虫能够用于癌症检测?这听起来似乎十分“不可思议”。其实,N-NOSE检测法起源于一场手术,该团队在手术过程中意外发现线虫特别喜爱聚集在患者的胃肿瘤上,因此开展了线虫试验,并在2015年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癌症患者的体液闻起来与健康人的体液不同,嗅癌犬的研究也是基于这个原理,经过训练的嗅癌犬可以检测呼吸或尿液样本中的疾病。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Tim Edwards曾对狗检测肺癌的能力进行研究,他表示:“使用线虫以检测癌症似乎是“有希望”的。值得提到的是,与嗅癌犬有所不同,这些线虫并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早前,Hirotsu 和大阪大学已在《Oncotarget》上发表了关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癌症检测能力的联合研究成果。Hirotsu的首席执行官Takaaki Hirotsu表示,线虫喜欢癌细胞散发出的特定味道,所以线虫会靠近癌症患者的尿液,远离健康人体的尿液。基于此,Hirotsu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对胰腺癌患者的尿液做出反应。该公司已对此项技术做过单独的试验,试验中,线虫成功识别出了所有胰腺癌患者的22份尿液。Takaaki Hirotsu 表示:“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该公司也强调,这项技术并非旨在对胰腺癌作出诊断,而是希望它能够促进常规筛查,提高癌症检测率。基于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在家中收集尿液样本完成检测。当线虫发出警报时,这位“患者”就会被安排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测。
近年来,除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外,我国的研究者也在研究胰腺癌早期检测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命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用于早期检测胰腺癌的微小核糖核酸(miRNA-25)检测试剂盒(胰安™)已于2015年获CFDA 批准,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基于microRNA技术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据悉,使用胰安™,仅需 5 ml 静脉血,即可辅助诊断检测样本是否䍜患胰腺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胰安™针对胰腺癌检测的总体灵敏度为76%,特异性达93%,准确度高达88%,具有比胰腺癌检测传统标记物(CA19-9)更高的总体诊断参考价值。在胰腺癌早期检测方面,胰安™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填补了早期胰腺癌诊断无有效标志物的空白,有望大大提高胰腺癌早期检测率。若无创的早期检测方法能够在风险人群中广泛应用,实现早期筛查,神秘的“癌王”在早期被发现将不再是梦。基于此,胰腺癌可手术切除的几率将得到提升,患者生存期有望提高,预后也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