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早检创新技术,国家批准上市!慕腾教授谈如何做好食管癌防治

Klay
2025-06-18

近日,早筛网采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慕腾教,作为深耕食管癌微创治疗领域的临床专家,他结合河南等食管癌高发地区的诊疗现状,剖析了食管癌“隐匿性强、区域性聚集、筛查推广难”等诸多挑战,就如何利用创新技术做好食管癌防治分享观点。



食管癌:容易被忽略的隐匿癌症


在中国,食管癌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呈现显著的地域聚集性特征。以河南为例,该省食管癌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环境、饮食与遗传等多重因素。


“很多人喜食腌制、霉变食品,如腌菜、酸面等,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还有酒精的代谢产物,都会对食管黏膜产生损害,进一步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几率。同时,遗传因素导致的食管癌也占有一定比例,家族中有食管癌患者的人,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更高。”慕腾教授说。


慕腾教授指出,食管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早期甚至没有任何不适感,导致病情被延误。然而,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包括吞咽不适或异物感(尤其在进食干硬食物时显著)、胸骨后持续性疼痛或烧灼感(抗酸药难以缓解),以及食物滞留感(需反复吞咽或饮水才能缓解)。同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反复呛咳,也是常易被忽视的伴随症状。


基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2024》,慕腾教授强调,食管癌筛查应聚焦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长期居住于河南、河北等食管癌高发地区;存在食管癌家族史;患有食管癌前病变(如巴雷特食管炎、慢性食管炎等);或具有长期吸烟饮酒、喜食高温腌制食品生活习惯等。




食管癌检测尖端技术:基因甲基化检测


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筛查手段主要是内镜检查,它是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但仅依靠内镜开展大规模筛查面临一定局限。慕腾教授分析称,内镜的侵入性操作导致患者依从性较低,且内镜检查需要专业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生,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当下,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普及内镜筛查相对困难。同时公众对食管癌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即使出现轻微不适也常常不会重视,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那么,如何解决当前食管癌筛查的困境?近年来,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备受关注,其技术原理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特异性甲基化标志物,在发现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方面,检测性能有显著提升,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技术。“如果将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与内镜检查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精准锁定高危人群,提升内镜筛查效率,进而提高食管癌早诊率。”


2024年8月,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和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早诊产品——思博士®MT-1A、Epo及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为食管癌早诊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该试剂盒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基因甲基化标志物,能够发现早期食管癌信号,帮助医生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


“这项由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开发的食管癌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认可,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慕腾教授说。



未来食管癌防治体系:打造全方位防治网络


如今,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技术已从“填补空白”到“技术落地”,尽管其灵敏度与便捷性得到循证医学支持,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认知壁垒:部分基层医生对新技术原理理解不足,患者对非内镜筛查手段的信任度有待提升,医保支付体系也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机制。“相信随着这项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将为食管癌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慕腾教授说。


最后,慕腾教授说:“降低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食管癌防治体系,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的防治网络。同时也需要公众提高食管癌防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癌症防治中来,全社会共同践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从而实现食管癌早诊率的提升,共同努力完成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