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筛网讯:4月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早筛网联合发起,锐翌生物科技提供支持的「科学防癌 早诊早治」肿瘤早筛系列直播活动——【基于分子诊断的结直肠癌新型早检技术的应用】专场在云端顺利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金木兰教授作客直播间,畅谈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现状及基于分子诊断的新型早筛技术的临床应用。
结直肠癌防控形势严峻
惊人数据敲响防治警钟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位居前列。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癌症报告,我国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居第2和第4位,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金木兰教授表示:“从2011年至2020年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长了126%,年均增长9.5%。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数据,结直肠癌死亡病例人数约占新发病例人数的50%,相当于每100名肠癌患者中大约有50名患者会因肠癌死亡。“
此外,我国结直肠患者确诊时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较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挑战。据统计,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1]。
这些惊人的数据,敲响了结直肠癌防治的警钟。
基于分子诊断的新型早筛技术
为肠癌防治困境带来新的生机
早筛查早发现是公认能够有效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手段。目前我国肠癌的主要筛查手段是通过问卷或便隐血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进一步接受结直肠镜检查。“然而,我国肠癌筛查现状并不如意,其中民众筛查参与率仅为50%左右,而初筛阳性人群结肠镜受检率仅约三分之一。当前,亟需方便、无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检测快速的新型技术辅助临床诊断,优化肠镜资源的配置,打破肠癌防治困境。”金木兰教授说道。
基于分子诊断的新型早筛技术,为突破肠癌防治困境带来新的生机。
目前,肠癌分子检测主要包括粪便DNA检测技术及血液DNA检测技术,主要检测脱落到人体粪便中的肿瘤细胞的异常DNA甲基化情况或人体外周血游离DNA中特定基因甲基化情况。
金木兰教授通过分析粪便及血液两种技术的优缺点,指出在早期检测方面,粪便DNA检测技术优于血液DNA检测技术,前者因其灵敏度高、方便无创等优点,已受到国内外指南联合推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SDC2与SFRP2双基因联检
助力结直肠癌早筛进入2.0时代
粪便DNA检测的广泛应用,给我国肠癌早筛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近年,已有许多基于我国人群的肠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肠癌检测技术涌现。
2017年,国内已进入自主研发双基因联检技术阶段,锐翌生物推出了常易舒肠癌早检产品(SFRP2和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的方法),避免了单基因甲基化检测所存在的准确性低等问题,同时保证了检测的特异性和高灵敏度。2022年5月,常易舒正式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金木兰教授表示:“SFRP2和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的方法,灵敏度达到92.9%,特异性91.9%,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可达到62.9%。”目前,SDC2、SFRP2联合检测技术,已经三次被纳入国内结直肠癌筛查专家共识,受到高度认可,有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针对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的应用场景,金木兰教授指出,不同应用场景对早筛技术的期待、要求以及适合度均不同,但粪便DNA检测技术在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基层社区以及个体居家检测这四种场景均可应用。
简言之,粪便DNA甲基化技术较传统肠镜及粪便隐血检测在操作便利性、准确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具有清晰的临床意义,有望作为国内肠癌筛查方案的有力支持和补充,助力结直肠癌早筛迈进2.0时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加入癌症早筛行业交流群,请关注公众号回复“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