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消化道肿瘤筛查的探索与思考

2022-07-26

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分论坛

消化道肿瘤筛查高峰论坛

7月15-17日,国内首个聚焦于肿瘤早筛的盛会——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在广州长隆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大会聚焦全球早筛前沿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构建全球顶级交流平台,帮助产业提升全球化合作能力和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应用能力。


7月17日上午,大会分论坛“消化道肿瘤筛查高峰论坛”顺利举办,论坛特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刘焕亮教授担任主持人,并邀请了众多在消化道肿瘤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咖嘉宾出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李力人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树滨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主诊教授林俊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蔺蓉教授,海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内科科室主任林海锋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筱茵教授,中山六院胃外科主任练磊教授,德能医学临床总监刘晓微先生出席


本次大会线上线下共吸引超过400万人次观看,“消化道肿瘤筛查高峰论坛”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线下共吸引超18万人次观看。


精彩演讲环节



王贵齐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贵齐教授
《中国消化道癌筛查早诊早治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目标》当前我国肝癌和胃癌死亡率高、早诊率低、检出率低、人群覆盖面低,开展消化道早诊早治十分必要和紧迫。王贵齐教授强调,消化道肿瘤筛查应从观念意识、专业技术、体质机制、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早诊早治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国人群为基础的内镜筛查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评价,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筛查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同时将人民健康作为肿瘤筛查的金标准,做到让“能预防的肿瘤”不再发生,让大多数消化道早期肿瘤及其癌前病人能通过筛查早诊早治,从而得到治愈,降低中国人消化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李力人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结直肠科行政副主任李力人教授
《结直肠癌现状及规范化筛查》
李教授指出,根据国家肿瘤登记年报以及各地方统计数据,结直肠癌在中国是高发癌症,尤其东部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此外,根据世界癌症中心的统计,从2015年到2020年,肠癌发病率年均增长超过6%,已经从我国第6位高发癌症升至第2位。李教授表示,结直肠癌是一个非常适合筛查的癌症,但我国对肠癌的筛查力度还不够大,筛查范围也不够广。目前的筛查手段主要有无创的问卷评估、粪便隐血、FINALITY检测,和有创的肠镜等等。其中,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是国内多个指南唯一纳入的分子筛查技术。中山肿瘤医院作为临床中心之一,参与了国内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的临床试验Clear-C,有效入组4758例。在肠癌筛查领域,这是全球第二个、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注册研究。从临床数据中可以看到,Clear-C具备高灵敏度,阴性检测值的优势。



王树滨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树滨教授
《结直肠癌早筛的思考和探索》王教授提到,结直肠癌癌变时间长,是最具筛查经济效益的癌种,早期筛查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直肠癌的主要筛查人群是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史的风险人群。目前结肠镜检查+病理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有耗时、繁琐、侵入性强、存在风险、资源有限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以多靶点联合的FIT-DNA检测为主。王教授提到,目前国内大型结直肠癌筛查前瞻性研究:Clear-C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法。最后王教授强调了CRC筛查的主要优势有:检测潜在的癌前病变以进行清除,可以有效防止CRC发生,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减少相关的治疗费用 。


林俊忠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主诊教授林俊忠教授
《多靶点粪便FIT-DNA技术用于肠癌早筛中的临床研究分享》林教授表示,肠道病变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经济负担越轻。目前国内推荐的筛查手段主要是多靶点粪便FIT-DNA技术。该技术从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和基因甲基化多维度进行检测。临床试验显示,该技术中对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比对试剂,对CRC具有很高的NPV,可最大程度避免“漏检”,具有优异的筛查效果。


蔺蓉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蔺教授
《基层医院的早筛模式探索》
蔺教授从风险适应性筛查与传统内镜筛查比较、消化道早筛新型诊疗技术研发等方面讲述了基层医院的早筛模式风险适应筛查方法与传统内镜筛查对比表现出较高参与率,在同样低负荷的结肠镜检查下,其诊断率优于FIT,在食管癌的筛查中显示出分层的潜力,极大程度提升内镜参与率,有助于癌症的早诊早治。在新型诊疗技术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胶囊内镜可以实现无接触式内镜检查。目前在研的国产共聚焦内镜可以与小分子代谢物荧光成像结合,解决常规放大倍数不足导致早期微小肿瘤病变漏诊的情况,提升消化道肿瘤早期的检出率。


林海锋教授


海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内科科室主任林海峰教授

《海南省肿瘤筛查工作现状》

林教授提到,海南省消化道癌发病率占11%-12%, 位居肿瘤发病率第四,而死亡率位居第三。现肿瘤筛查工作主要有农村上消化道筛查及早诊早治、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妇女“两癌”筛查等三个项目,林教授强调,要在肿瘤随访登记基础上深入开展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工作。目前,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已培养200余名人员,预继续扩张人员规模,增加泌尿系肿瘤主题课程,开设特色培训班。基于工作经验,林教授总结,未来需提高机会性筛查的比率,明确高危人群的管理,为打造重点癌症筛查可持续机制,提升数据质量,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科普宣传。


张筱茵教授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筱茵教授


《定量免疫便隐血技术在消化科结直肠癌筛查的应用价值》

目前,肠镜资源紧张,且中国大肠癌筛查人口庞大。针对以上难题,张教授提出,FIT技术是优选的筛查手段,其具有保存时间长,自动化操作,抗干扰能力强,检出率高,成本低的优点。该技术被《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和《中国结直肠癌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列为肠癌筛查的首要手段,并且在美国、欧洲、日本、英国等国家均是推荐筛查手段。在临床应用方面,在阳性阈值为100ng/ml时,该技术的实验敏感度为93.3%,特异性为96%。并且得出癌症的定量FIT结果平均值远大于非癌及腺瘤病变,癌症期别越高,定量FIT结果平均值越大。在预后监测方面,定量FIT可用于评估治疗后的复发,也可以评估治疗患者的疗效。


练磊教授



中山六院胃外科主任练磊教授

《从晚期胃癌来看胃癌早筛的重要性》

练教授提到,目前我国胃癌发病率高,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总体预后较差,晚期胃癌患者占比高,腹膜转移预后极差,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到靶向再到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存在改善效果低,方案不够完善,有效通路靶点难寻,瓶颈难以突破等难题。外科手术多作为姑息治疗,旨在处理梗阻及出血症状。在AIO-FLOT3和REGATTA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减瘤手术不能使患者生存获益,外科医生应争取R0切除。练教授表示,肿瘤治疗技术推陈出新,除手术、化疗、介入“三架马车”之外,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都是当下和未来肿瘤治疗及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当下来看,单一治疗方式在晚期胃癌中的价值和疗效有限。根据当前晚期胃癌常见转移部位,需要采取组合拳的形式,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努力达到晚期胃癌R0切除,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圆桌讨论


精彩的演讲后,练磊、李力人、王树滨、林海锋、刘晓微等嘉宾围绕“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难点与破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如何建立完善成熟的消化道肿瘤防控体系和消化道肿瘤防控在技术层面上有何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大会概况


ZAODX世界肿瘤早筛大会

时间:7月15-17日

地点:中国·广州·长隆国际会展中心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