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可预防,筛查是关键!超全肠癌筛查技术梳理

2021-11-27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GLOBOCAN 2020)显示,结直肠癌2020年全球新发例数超190万例,死亡例数超93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在全国范围内,欧洲、澳洲以及北美洲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非洲和中南亚的大部分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2020年结直肠癌的新发例数达到55.5万,死亡例数则达28.6万,位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


基于我国结直肠癌的严峻现状,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下称《指南》)



《指南》指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前,随着癌症早筛宣教力度加大,人们的早筛意识也有所提升,但许多人的意识都停留在“只知道早筛很重要,但不知道应如何早筛”的阶段。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癌症筛查技术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结直肠癌筛查技术至少有近20种。《指南》推荐筛查技术包括结肠镜FIT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技术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5种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筛查技术有不同的分类,但评估筛查检测产品性能离不开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这四个核心指标。总的来说,不同筛查技术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风险人群应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的筛查技术。

下文将根据检测方法的特点对现有的结直肠癌筛查技术进行分类梳理,第一类是可视化检测,第二类是粪便检测,第三类是肿瘤标志物与液体活检新技术。所梳理的技术包括中美等地区制定的结直肠癌相关筛查、诊疗指南所推荐的筛查技术以及还未被指南纳入推荐的新兴技术。期望能够更清晰、直接地展示结直肠癌筛查技术种类及特点,加速结直肠癌的筛查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一)可视化检测

1. 结肠镜


结肠镜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纤维内窥镜,通过肛门插入逆行向下可检查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以及与大肠相连的一小段小肠(回盲末端),可以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同时还可对部分肠道病变进行治疗。《指南》推荐每5~10年进行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



2. 乙状结肠镜


其原理与结肠镜类似,对远端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检查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与结肠镜相比,其可覆盖范围较小,但对肠道准备要求较低。《指南》推荐每3~5年进行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3. 乙状结肠镜检测+FIT联合检测


乙状结肠镜与FIT联合检测是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发布的最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推荐的筛查技术之一,结合了可视化检测和粪便隐血检测技术。USPSTF指南就单独做乙状结肠镜筛查推荐的筛查频率为每5年一次,联合检测推荐的频率为乙状结肠镜每10年1次以及FIT每年1次


4. 结肠CT成像技术


又称CT仿真结肠镜,是指受检者在经过肠道准备后,用气体充盈扩张清洁的结肠,然后进行全结肠的仰卧位及俯卧位薄层CT扫描,对获得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整个结肠的情况。该技术有着无创的优点且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检灵敏度较高。但在人群筛查中其仍有一些局限性,包括需要严格的肠道准备、检查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有限、放射线辐射风险等。《指南》推荐每5年进行1次结肠CT成像技术检查。


5. 结肠胶囊内镜(CCE)


CCE是指患者口服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拍摄图像,从而了解受检者的消化道情况,对其病情做出诊断。据资料显示,CCE所需检测时长约为8小时。与侵入性内镜检查不同,CCE具有无痛、无创、无导线、无交叉感染、无需麻醉等五大优点。但由于CCE有滞留或误吸入气道的风险,且价钱相对昂贵,目前国内并不推荐其作为常规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



(二)粪便检测

1. 粪潜血试验(FOBT


FOBT可以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两种检测方法。化学法即愈创木脂测试(gFOBT),免疫法即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由于gFOBT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而呈现假阳性的结果,FIT已渐渐取代gFOBT,成为更常用的筛查方法。

1.1 gFOBT


gFOBT是利用化学法检测粪潜血,其主要目的是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血红素是含铁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分解过氧化氢。当血红素与试剂中的过氧化氢混合,愈创木脂将变为蓝色,即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推荐进行gFOBT周期为每年1次。

1.2 FIT


即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分为定性FIT与定量FIT。FIT的原理是利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直接检测人粪便中的血红蛋白中的另一组成成分——珠蛋白。这种检测方法不受食物、药物的限制。定量FIT的阳性阈值可以根据各个地区CRC发病率、后续筛查成本等多种因素灵活调整以确定其最佳的筛查敏感度、特异度,因此临床上多推荐以定量FIT作筛查。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癌前病变灵敏度有限。FIT检测阳性后需要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指南》推荐每年进行1次FIT检查。

2. 粪便DNA检测


粪便DNA检测主要针对结直肠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或甲基化等特征,有单靶点和多靶点方案,也可与FIT联合检测,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创等优点,有望应用于人群普查,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2.1 单靶点粪便DNA检测


单靶点方案是对某个特定的基因进行检测,如SDC2基因。SDC2即黏结蛋白聚糖2,又名纤维蛋白聚糖。已有的研究表明SDC2甲基化是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进展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目前,国内已获批的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有两个。

2.2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


与单靶点相对,多靶点方案是对两个及以上的特定基因进行检测。目前国内采用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的试剂盒多以SDC2基因联合其他靶点为主,包括人SDC2/NDRG4/WIF1/TFPI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人C9orf50/OSMR/SDC2/PRDM14/ACVR1C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人SDC2/SEPTIN9/TFPI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Septin9/ALX4/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SDC2/NDRG4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SDC2/TFPI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以及人SDC2/NPY/FGF5/PDX1甲基化联合检测试剂盒等。


2.3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其原理是通过实验室技术检测粪便脱落细胞中的DNA点突变和甲基化情况并联合FIT形成个体综合风险评分,对于综合评分超过预设阈值的受检者定义为高风险人群,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目前,该技术在中美都有已获批的产品。《指南》推荐每3年进行1次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3. 粪便RNA检测

3.1 粪便微小RNA(miRNA)检测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具有独特的miRNA谱,通过对特有miRNA的分析,可以检测出结直肠癌。目前,国内已有基于粪便miRNA的试剂盒获批。

3.2 多靶点粪便FIT-RNA检测


与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类似,主要是通过量化分析从粪便上皮细胞中分离的真核RNA(seRNA)、结合8 种粪便来源的seRNA生物标志物和粪便免疫化学测试 (FIT)进行检测。2020年1月,以此为核心技术的产品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证。


4. 粪便标志物检测


4.1 粪便丙酮酸激酶(M2-PK)检测


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M2-PK)是肿瘤标志物的一种,其过度表达可促进大分子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肿瘤增殖和转移。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M2-PK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4.2   粪便微生物标志物


肠道微生物组是一种基于粪便代谢物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分析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研究显示,结肠腺瘤肠道菌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疾病特异性。(注:结肠腺瘤是绝大多数结直肠癌的必经前体。)对结肠腺瘤阶段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有助于在未发生癌变前发现结肠腺瘤,从而实现结直肠癌真正意义上的早筛。因此,粪便微生物作为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标志物,有着巨大的潜能。


(三)肿瘤标志物与液体活检新技术

1. 液体活检


肿瘤液体活检主要是利用血液中的标志物来反映肿瘤的特定信息,帮助诊断治疗。这些标志物主要包括CTC(循环肿瘤细胞)、cfDNA(cell free DNA)以及外泌体。相较传统组织学活检,液体活检具有无创性、敏感性和动态性等优势。近年来,肿瘤早筛赛道火爆万分,液体活检也有望成为肿瘤早筛市场的主流。



1.1 CTC


CTC是从原发或继发肿瘤脱离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具有稀有性和异质性的特点。CTC检测通过捕捉检测外周血中衡量存在的CTC,监测CTC类型和数量变化的趋势,以便实时监测肿瘤动态、评估治疗效果,实现实时个体治疗。《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8)》指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等优势,可提供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疾病状态的实时信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目前,这种方法的筛查效果仍待国内临床研究验证。


1.2 cfDNA


cfDNA即细胞游离DNA,是释放到血浆中的降解的DNA片段。可通过分析cfDNA的突变,CNV,甲基化,片段化模式等特征来发现肠癌早期的踪迹。目前,基于NGS平台开发的肠癌早筛产品多是通过分析cfDNA的相关特征。

1.3 外泌体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至微环境中的囊泡,直径为40~100 nm,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人体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在正常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肿瘤外泌体可以通过在细胞间传递DNA、mRNA、miRNA和癌蛋白等活性物质来改变正常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结直肠癌血浆外泌体中部分miRNA、IncRNA的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外泌体有望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2. 肿瘤标志物检测

2.1 血浆Septin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


血浆Septin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是通过检查结直肠癌病人血浆中Septin9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来检测早期癌细胞的DNA。甲基化SEPT9(mSEPT9)基因是结直肠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研究显示,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及部分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无创,取样方便,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目前,采用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的试剂盒已在国内获批。



2.2 糖类抗原家族(CAs)


CAs是结直肠癌检测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 CA19-9、CA50、CA72-4 、癌胚抗原 (CEA)等。结直肠癌分期越晚,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越高,早期阳性率则较低。后期研究发现,CEA等肿瘤标志物并不是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在其他癌症中也能够检测到CEA的水平升高。由于肿瘤标志物有限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目前尚不建议将肿瘤标志物作为筛查工具。


总结


文章共梳理了11大种(细分为19小种)结直肠癌筛查技术,包括可视化筛查技术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技术、结肠胶囊内镜、乙状结肠镜检测+FIT联合检测粪便检测:粪潜血试验、粪便DNA检测、粪便RNA检测、粪便标志物检测;液体活检与肿瘤标志物检测:CTC检测、血浆Septin9(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等。

其中,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优势。结肠镜不仅能够发现结肠疾病,还能够利用其特有的工具将息肉套住,并通过高频电流使其从肠壁脱落。这一点是其他检测方法无法做到的。因此,若通过其他方法检测提示可能有肠道疾病时候,还需要进一步做肠镜检查。与其他检查相比,结肠镜检查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势。

以上提到的筛查技术中,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比如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技术、FIT等,已被多部指南纳入。包括USPSTF发布的最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美国胃肠病学院(ACG)的《2021 ACG临床指南:结直肠癌筛查》、美国癌症协会(ACS)发布的最新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以及《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等。可见,许多筛查技术已经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筛查方法众多,不同风险人群可根据不同筛查方法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筛查方法。如对结肠镜十分抗拒,可选择与其相似的乙状结肠镜代替,乙状结肠镜检查通常只需要大约10到20分钟,无需完全肠道准备,亦无需麻醉。如对具有侵入性的筛查技术十分抗拒,可通过无创检测方法进行初筛。目前,粪便DNA检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居家自取样再送检的筛查产品也已在网络上有售。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粪便DNA检测等无创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能力。因此,对于心里抵触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群,这些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是否存在肠道病变的参考。


虽然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发病前具有很长窗口期这一特点,结直肠癌被认为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之一。若能够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筛查,及时发现肠道病变,就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遏止其发展成为癌症。因此,不论是高风险人群还是一般风险人群,在适龄时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