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滨教授:“年轻”城市也要警惕肠癌,积极探索深圳筛查模式

吴丽萍
2022-03-15







深圳,这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崛起的、基因里镌刻着“年轻”的海滨城市,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驻足、拼搏。尽管癌症总被认为是“老人病”,但年轻人聚集的“年轻”城市是不是就不用特别关注癌症了呢?
错矣!如今,癌症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20年9月,发表在神刊CA上的一篇研究《Cancer statistic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2020》显示,在2007~2016年的10年里,美国15~39岁年龄段青少年的癌症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几乎所有癌症类型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

另外,根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2021年发布的数据,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共报告新发肿瘤30808例,平均一天新发84例,深圳市癌症防治工作的压力和负担也不小。因此,像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不管老少,都要重视起来。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的王树滨教授发现,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患者首诊即中晚期的比例更高,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不小挑战。
从医二十余载,肿瘤治疗外的其他领域也受到了王树滨教授的关注。包括肿瘤早筛与辅助诊断的区别、哪些肿瘤适合早期筛查、结直肠癌又有哪些筛查方法……王树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近日,《名家肠言道》就此特别采访了王树滨教授,通过他的个人见解,洞见另一种为肠癌早筛事业添砖加瓦的方式。
   

探索肠癌早筛深圳模式,帮助更多人获益



根据《2021版深圳城市人群健康报告》统计数据,2021年深圳参与体检的城市人群中,40岁以下人数占比达到73.17%,而且市民对健康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目前,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也在大力推动肿瘤早期筛查。

其中,一项由政府资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牵头的深圳市万人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深圳市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健康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除了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还有多家医院、体检中心、社康中心与其中。


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王树滨表示,该项目不仅是政府科研立项课题,将积极探索多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可行性,包括风险评估问卷、肠镜、血清标志物检测、基于粪便的筛查方法等;它还是一项公益项目,可为评估为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提供免费的肠镜检查

王树滨明显感觉到,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市年轻人数量更多。基于这个特点,该项目的筛查年龄已放宽至40岁,但不建议更年轻的居民进行筛查。另外,深圳居民的健康意识较强,有不少40岁左右的人群积极参与筛查,有助于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截至2021年底,项目已入组近600例受试者,预计2022年6月前完成第一期2000例受试者的筛查。王树滨还分享了一个例子。在入组200例时,通过粪便多靶点DNA甲基化技术筛查出一例56岁男性结直肠癌患者。幸运的是,患者诊断为T3N0M0结直肠癌(属于中期),及时进行了根治性手术,且恢复良好。未来,随着项目的推进,将有更多患者获益。

不同场景适合不同的筛查方法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WHO提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而治愈,1/3的癌症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存质量。
王树滨介绍,结直肠癌就属于一种可防可治的肿瘤,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目前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方法很多,包括肠镜、粪便潜血检测(FOBT)、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DNA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粪便RNA检测、粪便标志物检测等。可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主要包括:



1)风险问卷评估,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可简便快速筛选出高危受检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多为结直肠癌初筛手段。普通人群就可以填,在我国使用范围广,顺应性好,是社区筛查的常用风险分层系统。但问卷形式,主观性强。

(2)肠镜,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在肠癌筛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适用于问卷评估等初筛后怀疑为高风险人群的检查,是众多筛查手段的“最后关口”。肠镜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并进行病理活检。但肠镜具有侵入性,存在一定风险;患者依从性差;容易漏检。目前我国肠镜医师资源也有限,难以开展引用肠镜进行大规模筛查。


3)基于粪便的筛查技术,无创、操作简便,适合倾向非侵入性筛查的人群。
  • 粪便潜血试验,操作简便,过去也常作为初筛手段。不过,容易受到痔疮、胃溃疡等疾病影响。
  •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技术,粪便DNA检测主要针对结直肠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或甲基化等特征,有单靶点和多靶点方案;也可与FIT联合检测,成为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特殊饮食、无创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有望应用于人群普查。
  • 粪便微小RNA检测等。研究发现,miRNA与人类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癌症类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发现miRNA的参与。目前miRNA检测可用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早起辅助诊断。

(4)其他方法,包括CTC、外泌体检测等,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可作为辅助筛查研究手段。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16版)显示,50至75岁人群为A类推荐的筛查对象。因此,王树滨建议这些居民进行年度体检时可重点筛查结直肠癌。如果发现结果有异常,尽快到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师的意见,及时治疗。
肿瘤早筛意义重大,但在王树滨看来,并非所有癌症都适合通过筛查进行早期干预。 除了结直肠癌,目前国际公认适合早筛的肿瘤还有:宫颈癌、乳腺癌、肺癌,再加上我国高发的胃癌和食管癌、肝癌。不同肿瘤的筛查方法和策略不同,如乳腺癌的乳腺彩超、肺癌的肺部CT、胃癌的胃镜检查等。

筛查和辅助诊断是两种不同的癌症防治产品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近日公布的《2022年度癌症统计报告》最新数据,在1991年至2019年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下降了32%。报告指出,除了早诊早治的作用,癌症死亡率的降低还得益于通过筛查某些癌症进行预防、早期发现,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肺癌。
这提示我们,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肠癌死亡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肠癌防治产品中,有筛查和辅助诊断两种不同的产品。对于,辅助诊断与早筛的区别,王树滨谈道,主要在于其针对的肿瘤阶段不同



早期筛查,简称早筛,一般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从大量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中筛选出极少数肿瘤高危群体(阳性者),是肿瘤“三早预防”里面的早期发现环节。这里要强调,肿瘤筛查是对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筛查,所筛查出的阳性者作为可以对象,并不表明就是肿瘤患者,只是说明患者体内肿瘤相关物质的含量较高,是否体内已形成肿瘤,必须经过其他技术手段进一步诊断。

辅助诊断,即指肿瘤的早期诊断,是“三早预防”里面的早期诊断环节,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对肿瘤进行期鉴定的技术方法。针对出现症状之后到医院检查的患者,相关产品不能单独使用,没有筛查和确诊功能,适用于临床医生建议患者做肠镜检查的辅助诊断。

很多肿瘤在出现症状前,已具有转移能力,等出现症状时,往往难以治疗。如果能早期筛查出高危个体,精确后早期治疗,具有较高的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生存的概率。对肿瘤进行早筛和早诊,可以更大概率地发现早期癌症,从而提高其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以结直肠癌为例,I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为95%,Ⅱ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为75%,Ⅲ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降为40%,Ⅳ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只有8%

因此,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疗对提高五年生存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只有12%,肿瘤的早筛和早诊还有待普及。

另外,两类产品在审批标准和临床试验的要求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比如,目前肠癌早筛产品更注重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以及临床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辅助诊断多基于回顾性研究和临床数据




除了筛查,肿瘤治疗更是肿瘤患者避不开的一道坎。结直肠癌治疗可能涉及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微创介入科、生物治疗科、影像科、超声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多个学科。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是王树滨反复提到的关键词。肿瘤规范化是肿瘤诊疗的基本要求,也是肠癌诊疗的重点。多学科讨论,集思广益,整体提高肿瘤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

目前,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体系仍存在城乡差异大的问题。王树滨表示,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偏远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难免较为有限。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肠癌的肠镜筛查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剩下不到20%的资源发散在基层医疗机构。但可喜的是,北京和许多省会城市的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地区的差异已越来越小,甚至在一些领域已实现超越

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慢慢吹起了一阵全民早筛的春风。无论是政府、医院、社区、科研院所、企业、资本都已给予高度关注。万丈高楼平地起,肿瘤攻坚战仍任重道远。但随着春风的吹拂,百姓获益将胜似润物细无声。


关于名家肠言道

《名家肠言道》访谈栏目由南方医学网、早筛网、诺辉健康联合出品,栏目将严格筛选和邀请国内外肠道肿瘤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着肠道相关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最新研究、技术进展、临床心得、患者科普等方面进行访谈,让更多行业从业者以及患者更全面了解肠道肿瘤相关专业知识,为行业前行和百姓福祉指明方向。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